还带来了中医小课堂,教大家辨别常见的野生中药材
“我从事中医20多年了,第一次在平原地带见到紫花野丹参,非常罕见!”5月8日,周口中医楚超对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说。
楚超是周口靖康中医院院长,平日喜欢到野外采集中草药。不久前,他在周口市郸城县石槽镇境内的一条河流边,见到了7株正在盛开紫花的野生丹参。“这种野丹参即使在山区地带也不常见了,更何况平原地带。”楚超说,据他分析,应该是迁徙鸟类筑巢衔来丹参根,在极其巧合的机缘下,碰到适合的土壤得以生存。楚超还表示,其实在平原地带的草丛、河流边,还有很多常见的野生植物属于中草药,只是平日里被忽略而已。
河流边的草丛中发现紫花野丹参
今年47岁的楚超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擅长中医治疗疼痛和心脑血管慢性疾病。平时,除了在医院坐诊、钻研中医古药方外,他喜欢到野外采摘中草药。“一部分中药必须通过中药材市场购买,但也有一部分野外很常见,自己动手采摘,回来制作成中药,野生中草药的药用价值要比人工种植的高。”楚超说。
五一长假期间,他来到周口境内新蔡河流经的郸城县石槽镇境内。据介绍,新蔡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属于沙颍河的支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两岸植被丰富,除了后来绿化栽植的树木外,基本都是野生植物。
楚超告诉记者,5月5日上午,他行至新蔡河郸城县石槽镇境内的一处桥头时,发现河岸上曲径通幽,野生植物较多,便下车查看。“走进去大概50米远,路边开紫花的植物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过反复查看,确认为丹参。”楚超说。
“附近有干活的村民,我打听一下,都说不是人工种的,也没见过谁特意种。村民说,谁会只种几株啊,而且野外环境恶劣,既然种了还不挑选个好地方种。”楚超说,为了进一步确认是否为野生,他还小心翼翼扒出其中一株根部,从颜色、外观、气味等方面分辨,最终确认为野生丹参。
“丹参药用价值极高,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楚超告诉记者。楚超又进一步说,野生丹参在山区也很少见到,更何况在平原地带。据他分析,之所以出现野生丹参,可能是鸟类迁徙衔来的丹参根茎,碰到合适的土壤、水分等条件,得以生长。而为了保护好罕见的野生丹参,楚超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灌上河水,进行了浇灌。
中医小课堂:这些常见的植物都是野生中药材
日前,记者跟随楚超,来到发现野生丹参的地方。记者看到,这里的环境接近原生态,两边生长着许多野生植物,其中包括野生燕麦、小蓟、蒌蒿、小窃衣、鸡矢藤等。
楚超表示,这些野生中草药都很常见,只是说学名大家有些陌生,各地都有各地的“土名称”。而把“草”变成“药”也并不复杂,一般就是清洗干净、蒸煮或炒制杀青、晾晒贮存这几个步骤,有些植物根茎入药,有些叶面入药,还有些全株入药。
比如,民间称为“破子草”开小白花的植物,学名叫小窃衣,在平原地带就很常见。这种植物全株入药,具有杀虫止泻、收涩止痒的功效,可治疗虫积腹痛、泄痢等疾病。
还有常见的小蓟,就是开紫花的植物,周口一带的农民喜欢称之为“剔剔牙(音)”,正规的学名叫小蓟。它的药用功效是凉血解毒、散瘀活血,用于治疗尿血、崩漏、外伤出血等疾病。
再比如鸡矢藤,也是身边常见的野草。可以在夏季采收全草,晒干贮存,它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等,而新鲜植株捣碎外用,可治疗皮炎,湿疹及疮疡肿毒等。
但需要提醒的是,尽管这些常见的野生植被均属于中草药,但不同的病情,需在用法、用量上咨询专业中医,切记不可盲目搜索药用价值而擅自用药。
楚超还表示,这些野生中草药能经久不衰,一直流传下来,除了其适应野外生长环境,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外,还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有关。“假如农民在田间喷洒除草剂时,顺便喷在这些野草上,那几乎就斩草除根了。所以我呼吁在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前提下,希望这些荒芜地带的野生中草药都能够保存下来不被破坏,毕竟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楚超呼吁说。
来源:《大河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