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业集团广告部
    专业 快速 低价
  • 联系电话
    400-6055-150

淮海潮涌处 商丘奋楫时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位于中原腹地与东部沿海交会处、横跨四省十市的淮海经济区正掀起一场以“破界融合”为主题的深刻变革。作为国家最早的跨省域协同发展试验区之一,这片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激活经济新动能的历史使命。

商丘,这座兼具中原文化底蕴与交通枢纽优势的“豫东门户”,正以历史自觉与时代智慧,在协同发展中蹚出一条具有商丘特色的融合发展大道。

破界:从地理枢纽到要素磁场

商丘自古便是“豫东锁钥”,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在此交会,连霍、济广高速纵横贯通,2小时经济圈覆盖郑州、徐州、菏泽等核心城市。近年来,商丘国际陆港建设提速,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中欧班列“商丘号”常态化开行,逐渐将地理枢纽优势转化为要素配置势能。根据规划,到2025年年底,商丘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350亿元,从而带动豫东电商产业集群崛起。这正是商丘立足淮海经济区、主动破除行政藩篱、构建要素自由流动发展经济的一个生动注脚。

在产业协同领域,商丘以“链式思维”重构区域经济版图。永城铝精深加工产业与徐州工程机械集群形成“铝材—零部件—整机”的跨区域产业链;夏邑纺织服装产业带与徐州国际电商平台共建“前店后厂”模式;民权制冷装备与菏泽家电制造形成技术协同创新体。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格局,使商丘在淮海经济区产业矩阵中既保持特色又深度融入。

共生: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面对区域协同的深水区,商丘以制度创新破解“协同困境”。商丘与徐州、菏泽等市建立跨省产业转移税收分成机制,首创“飞地园区”GDP双计模式;在苏皖豫鲁交界区推行“跨省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实现134项高频事项异地办理;区域联合建立了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协同治理黄河故道生态廊道。这些制度突破,使“淮海一家”从理念转化为了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文化认同的构建更为协同发展注入了灵魂。商丘携手淮海经济区10家城市共同签订了《苏皖鲁豫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联盟战略合作协议》;深挖“殷商之源在商丘”文旅资源,与徐州两汉文化、曲阜儒家文化、亳州中医药文化共建“淮海文化走廊”;商丘与淮海经济区兄弟城市联合推出“商文化寻根之旅”“红色记忆之路”等跨省旅游线路。在民间,很多以“苏皖鲁豫”冠名的文化体育赛事经常举办,吸引淮海经济区的爱好者踊跃报名参赛,增进了交流与友谊。3月1日,单县举办了2025年首届苏皖豫鲁接壤地区羽毛球邀请赛,来自苏皖豫鲁接壤地区的13支代表队参赛。在这届赛事上,商丘羽协代表队勇夺冠军。

跃升:从奋力奔跑到携手共进

3月28日,商丘市委书记李湘豫,市委副书记、市长摆向阳带队到山东省菏泽市学习考察。两个城市的党政领导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抢抓政策机遇、加强协调联动、致力于打造区域合作发展新典范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协同发展中,商丘开放创新,主动作为,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梁园智慧岛建成了淮海经济区首个跨省域双创载体,吸引徐州中国矿大、郑州大学等创新资源入驻。在农业领域,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升级为淮海经济区农产品交易数字化平台,年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带动四省交界处300万亩订单农业发展。

面对“双碳”战略机遇,商丘抢先布局新能源产业生态。宁陵县氢能产业园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共建氢燃料动力研发中心;睢县制鞋产业全面推行光伏屋顶计划,打造零碳园区样板;柘城超硬材料产业探索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突破。这些创新实践,使商丘在区域协同中逐步从要素贡献者向价值创造者转变。

淮海经济区的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抱团取暖”,而是要通过制度重构、要素重组、生态重建,打造跨省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样板。商丘,这片曾孕育中国商业文明的土地,如今正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创新求变的勇气,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潮中破浪前行。商丘的故事,既是淮海经济区崛起的缩影,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范式的生动注脚。

来源:《商丘日报》


推荐阅读:

京九晚报登报电话_京九晚报广告部

天中晚报登报电话_天中晚报广告部

洛阳晚报登报电话_洛阳晚报广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