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业集团广告部
    专业 快速 低价
  • 联系电话
    400-6055-150

做好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大文章

□ 杨剑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游乡村古镇、打卡博物馆、逛“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过去,吃喝、购物是过节主旋律,而今注重文化体验成了度假消费的新时尚。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旅游市场迎来近年来“最强”出游季,文旅消费成为稳住消费经济大盘、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2006年在《“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中就曾富有远见地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文化与消费如何产生化学反应?如何做好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大文章?

新时代文化经济的发展特征

当前文化形态与经济形态日益交融、彼此渗透,既表现为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或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如报刊影视或戏剧演出等;又表现为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等。总体而言,现代文化经济的核心是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宗旨、以产业增值为目标,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使之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形成一定的产业效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的十年期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倍的增长,其中在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型消费的支出持续增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型支出突破1万元,占居民消费比重的44.2%。消费的巨大需求激发了文化经济的生产动能,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被开发利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式也朝着沉浸式、精细化发展,文化经济呈现出多元的发展特征——

文化经济正在塑造新场景。不同的文化载体延展出不同的场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通过空间划分和“沉浸感”的营造,建构一个个全新的休闲场景,文化内容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元宇宙、虚拟空间等都成为当前文化场景升级的重要领域。这种新型场景不仅丰富了经济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开拓了新的文化消费空间。

文化经济正在引领新时尚。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交融使得文化经济成为新时尚的引领者。具有全新美学特征的中国文化基因被越来越多地引用于各类品牌内涵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为品牌“实力圈粉”,有力地推动了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使其焕发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时尚号召力。

文化经济正在构建新体验。相比于产品的“功能性”,当前人们的消费更加注重“体验性”。文化经济的核心就是为大众提供新体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趋丰富,消费者对商品的感知体验日益外化,“体验”有利于商品更好地获取消费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价值、情感共鸣。

文化资源的增值逻辑

文化经济的新场景、新时尚、新体验成为当前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衡量指标。有效地挖掘并开发文化资源底蕴,为传统的消费场景和市场注入新的创意和动能,是激活区域消费潜能,实现文化资源增值的重要措施。围绕“提振消费”,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从产业思想、产品美学、产值增效三个维度释放经济潜力。

强化精神动力,激发产业思想增值。文化通过塑造国民价值观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思想增值需要强化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应注重意识形态安全,确保文化传播导向,杜绝“低俗、媚俗、庸俗”,积极传播“正能量”,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要站在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审视“文化经济”的意义,进一步强化“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注重创新创意,促进产品美学增值。文化经济具有创意增值、创新驱动的特点,影响着社会自主创新的氛围营造和能力提升。文化艺术的创造力渗透于文化经济,进一步增强了商品的审美功能和精神魅力,有助于促进“美学增值”和“品牌塑造”。发展文化经济,就是要全面提升优质文化资源利用水平,赋予各类产品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和文化形态,传承和弘扬本土特色,打造出具有本土美学特征和文化意象的文化产品。

加快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效益增值。文化与经济的跨界融合,使文化符号价值、文化经营理念等向相关产业渗透,有利于形成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产业链条。因此,注重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发挥,充分利用特色文化为其他相关产业赋能,提升相关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提高文化企业跨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跨产业技术的移植能力、跨产业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在价值链和市场链的维度上彰显“文化+”带来的综合效益优势。

文化资源的“变现”路径

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资源,其本身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必须通过扬弃和创意开发,将其转化为可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然后才能实现经济价值。因此,需要依托其增值逻辑,探讨“变现”的运营之道。

淬炼文化性格,多层面展现核心价值理念。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经过代际传承和地域交流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摸清家底,建立起动态开发数据库,不断加强地方文化性格、文化情感、文化情怀的淬炼,逐步推动更多的沉默资产、无形资产转化为可开发资源。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凝练和物化文化资源中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元素,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百姓当代生活。二是将文化资源核心元素融入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传统意象、创意色彩和时尚气息的城市文化空间,展示区域文化形象。三是把握国际潮流文化趋势,挖掘提炼富有在地文化气质和东方艺术审美的文化符号,进行国际化创意设计,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凝视美学精神,多角度探索文化经济载体。发展文化经济,需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特色,匹配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打造具有个性化的文创产品。狭义的文创产品一般是指“特定文化主题+创意转化+市场价值”三个特点的物质化产品,而广义的文创产品开发,则包括符合这三个特点的物质实体与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要树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创意思路,运用中华美学精神赋予产业资源以文化内涵,将实用性和审美价值相结合,着重打造符合时尚潮流且能融入市井生活的文创产品。要促进特色文化元素、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休闲消费相结合,尤其是注重5G、AI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交互体验、数字投影成像、数字展品、云展览、可穿戴文化设备等一系列沉浸式、互动式的数字文化产品丰富了居民文化消费选择和体验,也为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等新业态赋能。因此,要整合相关资源,因地制宜,在融合方式和发展模式上进一步创新,用创意打造文化经济品牌,探索“产品+作品”“非遗+文创”“实体+虚拟”模式,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释放和激发文化活力和创造力。

提升产业效能,全方位构建高质量融合体系。推动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树立“大文化”理念与战略思维,应站在全局思维与系统思维的高度与视野中思考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路径。将文化与经济、教育、体育、旅游等一体谋划、系统推进,着力推动一、二、三产的发展实施要素的深度融合,在产业内部注入文化、生态、科技要素,将文化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转变为创新创意驱动,变粗放、外延、低端式发展向集约、内涵、高层级发展模式转变。一是精准实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向发展战略,充分开发数字文化资源并广泛传播,做好传统企业和数字企业的嫁接桥梁,实现“在网”与“在地”的实时切换。二是设置议题制造消费热点,充分发挥“大IP”的产业孵化与带动功能,塑造一批艺术性强、附加值高、品牌效益显著的文创特色品牌,丰富文创产品体系。三是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借助基金、资产证券化等不同金融工具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探索互联网众筹模式,开发不同主题和概念的“文创众筹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文创产品债券化运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当前,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灿烂中华文明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化经济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及文化传播等各方面暴露的新矛盾需要妥善解决,这就需要有强大有效的文化制度和文化治理能力作保障。因此,发展文化经济,必须尊重文化发展新规律,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准把握文化生态新特点,持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生产和创新活力,全面推动文化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副研究员)

来源:《大众日报》  2023年10月10日     06版理论周刊

 

 

关键字:山东报纸      党报理论版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