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洪流浩浩荡荡,改革的东风吹拂着大地。
1985年,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醒了沉寂已久的黄土地。在成武县苟村集镇,第一代变压器企业的机械轰鸣声,拉开了当地输变电产业发展的序幕。
敢闯敢试,埋头苦干。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代代成武输变电人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使输变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集群式发展。如今,成武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
崛起
——达驰电气的“行业明星之路”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瞬,但在成武县苟村集镇,却留下了历久弥新的回响。谈到成武县的输变电产业集群,达驰电气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达驰电气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成武县第二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位于苟村集镇,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1985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正式更名为“成武县变压器厂”,标志着成武县输变电产业的起步。1988年,注册了“达驰”商标。
当时,全国农村电网改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成武县变压器厂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从生产小型变压器起步,逐步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进入20世纪90年代,成武县变压器厂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才,开始生产大中型变压器。199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山东达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企业迈入了现代化管理的轨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达驰电气逐渐发展成为国内输变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鼎盛时期,达驰电气的员工人数超过5000人,成为全省的明星企业。
达驰电气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改革和创新的不懈追求。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达驰电气的带动下,成武县的输变电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裂变
——“群星闪耀”的产业集群
达驰电气的成功,让当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同行者和追随者。
成武县苟村集镇党委书记陈志平介绍:“仅就苟村集镇而言,目前在全国从事输变电行业相关工作的人员多达2000余人,其中企业负责人26人。”苟村集镇从一个默默无名的乡镇,摇身一变成为全国输变电产业人才的摇篮。
“我以前只是达驰电气的一名普通工人,哪想到还能自己当老板。”日前,山东迅驰电气负责人李先亮告诉记者。李先亮是苟村集镇大曹庄村人,从焊接工到企业家,他的故事也在不断激励着周围的人。据他讲述,在大曹庄村,像他这样从达驰走出来创办公司的就有6人,从事变压器生产的技术人员更多。
随着越来越多的能人志士走出苟村集镇,成武县的相关上下游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这些企业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
目前,成武县拥有48家规模以上企业和137家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构成了输变电装备特色产业集群的“点点繁星”,共同构建了“输变配储”一体的产业链格局。2024年,成武县规模以上输变电装备制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亿元。
传承
——在创新中激荡的产业升级路
单纯的模仿,并不能让一个区域性产业集群在历史长河中长久激荡。而让一个产业永葆活力的,永远是“站在肩膀上”的创新。
成武县艾迈科思电气是苟村集镇王营村的一家企业,其创始人和股东都与达驰电气有着深厚的渊源。总经理王文涛曾是达驰电气的一名顶尖技术工人。在艾迈科思,他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最终艰难“啃下”10千伏配电柜无法耐受恶劣作业环境的技术难点,成功研发出新一代真空断路器、矿用防爆智能高压成套配电装置。
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成武县输变电产业承载了数代人强而有力的托举。马千里的一位长辈亲戚是达驰电气的创始元老,正是在他的引领下,马千里进入变压器行业,创立了润驰电气。2024年,润驰电气投入3.5亿元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成功研发出220kv变压器,成为全县为数不多可以生产超高压变压器的企业。今年一季度,润驰电气已接到近亿元新产品订单,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成武县的输变电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国家电网、发电公司、卫星发射基地等国家重点工程,并出口到欧盟、亚洲、非洲、南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绩的背后,当地政府也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近年来,成武县锚定“龙头带动、强链补链、强化服务”的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带动,不断引领当地输变电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成武县输变电装备产业大脑先后入选省级示范型平台名单和山东首批优秀工业领域大模型场景类(业务型)服务平台,为全省乃至全国输变电行业的“智改数转”树立了“成武标杆”。
携40年之积淀,沐新时代之春风。成武县输变电产业的发展,恰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一个缩影。其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当下,这里风再起,这一次,是改革创新之风。 记者 马源劭 王重庆
来源:《菏泽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