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翠荣) 中国照明电器
杜峰教授不仅是高校建筑系主任,还是地方照明学会的开创性人物之一。因为研究领域兼顾建筑与照明,其间也曾自我审视,疑惑这样的兼顾是否是精力分散,导致研究成果难以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最终,在建筑和照明领域平分秋色的成绩,证明了研究的多元不代表精力的分散,有时候也是一种相辅相成。
采访福建理工大学建筑系主任杜峰教授的时候,他刚刚从上一场会议上下来。拿着其团队刚刚获得的“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绿色建筑技能大赛”一等奖奖杯,笑得无比开心。
杜峰,出生于1980年11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建筑工程方向),现任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助理兼建筑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与低碳绿色建筑技术实践基地主任
★中国照明学会智能交通照明委员会委员
★国际电工委员会照明技术委员会IEC/TC34国内技术对口专家组(环境因素组)召集人
★福建省土木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秘书长
★福建省古厝保护与再利用专委会秘书长
作为一个本硕博都是建筑专业的高校教师,如何从建筑领域延展到照明领域?对于中国照明电器杂志公众号的提问,杜峰教授表示,最根本的原因是建筑原本也离不开照明,在任教初期教授的建筑物理课中,原本就包含建筑光学(建筑采光+建筑照明)的知识。
当然,深入到照明领域,并且系统性掌握照明领域的知识,还是因为一些契机。在杜教授看来,照明成为他研究领域的重要部分有两个契机:第一个是2012年在福建理工大学任教期间,受到隔壁高校——福州大学一位教师同仁的邀请,一起成立了福建省照明学会,并在其中担任副秘书长;第二个契机是2013年去重庆大学读博士,跟随兼任重庆照明学会理事长的导师翁季教授接触很多和照明相关的科研课题和实际项目,并因此加入了中国照明学会智能交通照明委员会。
就此,杜教授开始了左手照明右手建筑的“跨界人生”。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公路隧道照明、建筑与城市照明、照明智能控制、绿色低碳、光伏技术、立体绿化等。期间,他一度自我审视有了疑惑:身为高校建筑系主任,又兼任照明行业的社会性组织骨干人员,对建筑和照明都很感兴趣,这样做研究算不算“跨界”?会否因为不够“聚焦”而影响专业的“精”和“专”?
对杜峰的疑惑,在参加某研讨会的时候,一位教授替他解开了疑惑:“就现在的大方向而言,不管是建筑还是照明,发展的方向都指向节能低碳。一栋建筑如何实现节能低碳?肯定离不开采光和照明领域的课题研究……要做出更好的成绩,课题研究的学科融合和适当延展很必要。”
今天的成果,也给出了最好的证明:杜教授带领的两个研究团队,一个是城乡超低能耗低碳建筑技术研究团队,该团队因既有科研成果和教育部产学协作协同育人项目而建立;另一个是建筑与城市光环境研究团队,成员完成了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大量的横向课题,获得了“中照奖”、“阿拉丁奖”等诸多奖项。
杜教授还参编《福建省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出版教材《建筑节能设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主要用于建筑学相关专业以及全国绿建技能大赛参考,有效促进了专业教学的进步;他主编并出版的《公路隧道照明视觉适应》,构建了不同光色下基于视觉功效的公路隧道照明动态视觉适应曲线,保障了公路隧道驾驶的安全、舒适和节能。
“工矿作业场所的灯具散热材料及其在智能照明系统中的应用”项目,因为有效解决了工矿作业场所这一细分领域中灯具的光分布均匀性、灯具散热以及智能照明方面的问题,从而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然,这并非全部,属于杜峰教授的、更多的成果还将陆续呈现。
本文来源:《中国照明电器》https://www.baoye100.com/liucheng/1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