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业集团广告部
    专业 快速 低价
  • 联系电话
    400-6055-150

“沙海愚公”付志周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的荒漠边缘,当晨光穿透薄雾,绵延34公里的白杨林便如同一条翡翠巨龙,在金色的沙海中蜿蜒起舞。

这片生命的奇迹,是一位老人用41年光阴、80万棵树苗和毕生心血创造出来的。这位老人叫付志周,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沙海愚公”。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赵博

4月26日清晨,付志周次子付国喜轻轻抚摸着父亲生前种下的第一棵白杨树哽咽着说:“爸,您放心,您的遗愿,我们一定帮您完成!”

他的身后,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树向远方铺展开来,阻挡了一次又一次风沙的侵蚀。

风沙中的觉醒

1965年,22岁的付志周从开封市通许县来到了新疆支边。1983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改变了付志周一家的命运。那天傍晚,狂风裹挟着黄沙呼啸而来,短短几个小时内,付志周精心照料的47亩麦田就被彻底掩埋。站在田埂上,这个河南汉子第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残酷威力。

“沙进人退,再过些年,村子都会被吞没!”村民们的叹息声刺痛了付志周的心。

“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死!”付志周握紧拳头对妻子陈爱兰说。第二天天还没亮,付志周夫妇就赶着毛驴车出发了。他们要去10公里外的地方拉土,用来回填沙坑。邻居吐尔逊·阿里木至今还记得那个画面:付志周背着一壶水跟在车后边,双手青筋暴起地推着车;陈爱兰则在前边弓着腰拉着车,瘦弱的身子几乎贴到地面。

由于没有专业工具,最初的治沙艰难令人心酸。前期树苗缺乏,付志周夫妇就用果园修剪下来的树枝当树苗;毛驴力气小,车子经常陷在沙窝里,夫妻俩就换牛车;午休时,两人就着咸菜啃着干硬的馒头,沙粒硌得牙生疼。但最让他们痛心的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树苗的成活率低得可怜。

“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付志周夫妇没有治沙经验,就用和在河南老家种地一样的土办法栽种树苗。日复一日,麦田边的一排排白杨树渐渐长大,付志周家的麦田有了保护。

当麦田边的白杨树苗成活后,付志周却有了更大胆的想法:当年家乡的焦裕禄书记带领百姓治理风沙,单靠自家门前的这几棵白杨树可挡不住漫天风沙,得造一片森林,让村民的庄稼都能有好收成!

此后,付志周走上了与风沙抗争之路。这一走,便是一生。

和静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啤酒瓶里的奇迹

栽树的地方离家有六七里路,付志周夫妇每天早上出门,天黑透了才往回走。

治沙的艰难远超想象。夏季沙漠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把付志周的皮肤晒得黝黑,脚被烫得生疼。付志周夫妇带的水喝光了,就用随身携带的啤酒瓶从水渠里灌水,待沙子沉淀后饮用。冬季寒风如刀,付志周手上的血泡结了痂又磨破,铁锨的木柄都被染成暗红色。

转机出现在一个偶然的发现。有一天,付志周注意到丢在沙地上的一个啤酒瓶里积了雨水,被人随手插在里面的杨树枝竟然冒出了嫩芽。这个发现让他欣喜若狂。

为了保证树苗成活率,付志周尝试用废旧啤酒瓶来栽树。酒瓶子里装满水,把切成段的树枝插进瓶子内,留一截枝在瓶外,用黄泥土封住瓶口,然后“种”进沙里,等树苗发芽成活后再把瓶子取出。

“那段时间,我们村子附近连一个完整的酒瓶都找不到。”付国喜回忆说,父亲像着了魔似的,见到酒瓶眼睛就发亮。令人惊喜的是,这个办法居然奏效了,500多个“瓶栽树苗”中,几乎所有的树苗都成活了。此举大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死寂的荒漠第一次出现了成片的绿色。

2003年,和静县出台了防风治沙优惠政策,付志周决定贷款购买拖拉机和推土机扩大种植规模。

这个决定遭到了妻子陈爱兰的强烈反对:“你这把老骨头还想折腾到什么时候?”但付志周只是憨厚地笑笑说:“年轻栽树,老了有福。我这身体,还硬朗着呢!”

家里人拗不过付志周。得到了全家人的默许后,付志周贷了80多万元用来购买机器设备。二儿媳何雨艳也放弃县城工作加入治沙中来。“最痛苦的是每年给白杨树浇水。”何雨艳说,“第一年挖开的水渠第二年就被风吹来的沙子填平,浇水时水流快,必须不停地在前边开沟引水,动作慢了,水就流出去了。我没少因为浇水累得坐沙堆上哭,可一抬头,看见公婆抬着树苗在沙海里踉跄的身影,我又咬牙爬了起来。”

从孤军奋战到全民治沙

起初,有人嘲笑付志周是傻子,“把钱扔进沙子里”,但当零星的绿点连成线、铺成片,他的坚持逐渐感染了村民,闲言碎语也化作赞扬。

“栽树不为赚钱,是为了保护农田。”村民居麦洪·巴斯提也栽下20亩白杨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李成亮栽种了40亩白杨树,村民吐尔洪·吐尔逊也跟着栽种了1500亩树林。付志周还把机械无偿借给村民,他说:“只要种树,我全力支持!”

在付志周的带动下,哈尔莫敦村周边几个村的300多名村民也纷纷参与到植树防风治沙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竖立在沙漠中。

如今,付志周的孙子付庭瑞大学毕业后回到和静县。“爷爷栽的白杨树渐渐长大了,我也会扎根这片土地,接力防风治沙。”付庭瑞说。

因常年与风沙搏斗,付志周夫妇落下病根。2020年6月,付志周的妻子陈爱兰因尘肺病去世。临终前,她拉着丈夫的手说:“别停,接着种……”妻子的离世让付志周备受打击,但他没有停下治沙的脚步。“这片沙漠,我跟它死磕到底!”付志周说。

2024年2月,81岁的付志周安详离世。临终前,这位已经种下80万棵树的老人对儿女说:“我栽种100万棵树的心愿还没有完成,就交给你们了……”

誓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付志周的带动下,附近300多名村民参与造林治沙,建成34公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城”,治理1.2万亩沙地,保护了15.8万亩耕地免受风沙侵袭。付志周也获得“自治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先进奖章”等多项荣誉。

得益于植树造林,哈尔莫敦镇的空气湿润度显著提升,风沙显著减少,种植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哈尔莫敦村村委会主任何其鹏介绍,哈尔莫敦村之前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哈尔莫敦村及周边村庄过去寸草不生的荒漠,逐渐可以种植辣椒、甜叶菊、打瓜等经济作物。如今,村民种的辣椒亩收入可达6000元。

在付志周曾经住过的老屋里,如今建起了“付志周道德模范馆”。馆内除了陈列着生锈的铁锨、磨破的胶鞋和改变沙漠的啤酒瓶这些记录付志周夫妇在沙漠边缘挥洒汗水、创造绿色奇迹的遗物外,还陈列着几把琴。

付志周的大女儿付喜梅指着琴说:“这是弟弟付新禧的主意,没想到真把木头做成了乐器。”

付志周的大儿子付新禧小时候一直在新疆上学生活,毕业后回了家乡河南开封工作,因为有在兰考县工作的经历,他第一时间想到了白杨树能不能像泡桐树一样做成乐器。

“这把琴的音板是用泡桐树做的,其他的骨架等是用白杨树做的,没想到白杨树和泡桐树做到了完美结合。”付新禧说,“我把父亲种下的白杨树木材通过物流,寄到了兰考县的乐器加工车间。沙漠里的白杨树需要25年左右才能长到内地8年的高度和粗度,因此沙漠白杨树的木材非常适合用于制作古琴的骨架,具有软硬适中的特点。”

“父亲生前常把树林比作‘绿色银行’,鼓励我们跟着他栽树。通过多栽树来改变环境,这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回忆起父亲,付国喜说。付喜梅也说:“未来,我们会继续完成父亲未了的植树事业,完成父亲‘种100万棵树’的目标,还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那样才是真正造福百姓。”

付志周走了,但他的生命已经化作年轮,刻进80万棵白杨的树干。他的精神如同那条绿色长城,在荒漠中永恒屹立。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推荐阅读:

新乡日报登报电话_新乡日报广告部

鹤壁日报登报电话_鹤壁日报广告部

开封日报登报电话_开封日报广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