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霍相博
“秋季是果树储备营养的关键期,杏树落叶前,一定要根据树龄、结果量和土壤条件,再施一次基肥,为来年开花挂果攒劲儿!”9月13日,在张家口市阳原县三马坊乡东辛庄村的杏树林里,张家口市政协委员、市农业科学院林果研究所副所长王秀荣蹲在树下,耐心地向果农侯耀讲解施肥要点。
“都记下了,一定按您教的方法来。”侯耀笑着说,“这两年,村里不少人试种了您培育的杏扁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还能抗冻害,大伙儿增收致富就靠它啦。”
杏扁是张家口市坝下县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多种植在干旱贫瘠的丘陵山区及荒滩碱地,是当地群众重要的增收来源。然而,杏扁属于先开花后出叶的树种,易遭受冻花冻果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为培育出不惧冻害的杏扁新品种,2006年,王秀荣委员带领团队着手开展杏扁抗冻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工作。“杏花的花期很短,而且对温度非常敏感,错过了最佳观察期就得再等一年。”王秀荣委员还记得,为了准确记录不同品种杏花在低温环境下的表现,她和团队成员每年春天都要顶着料峭的寒风,深入不同杏扁种植区采集杏花样本。
“将样本带回实验室后,我们会先进行抗冻性分析,筛选出具有潜在抗冻基因的单株。然后,便是漫长的杂交授粉、优中选优过程。”王秀荣委员告诉记者,采用品种杂交等方法,团队先后育成“金硕杏”“张仁一号”等4个新品种,并在当地推广。
新品种抗冻表现如何?“2022年5月初,一场寒流使当地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在常规品种几乎绝收的情况下,‘金硕杏’‘张仁一号’两个品种仍有很高的结实率,突破了冻花减产瓶颈。”王秀荣委员说,这不仅让果农们看到了抗冻品种的潜力,更坚定了团队继续攻关的决心。
让“好品种”变成“好收成”,离不开科学的指导。为使抗冻品种真正落地生根,王秀荣委员不仅送种上门,还定期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手把手教果农嫁接、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并依托委员工作室开设技术服务热线,随时解答果农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前种杏扁全凭经验,现在我们学会了科学管理,从春季修剪、花期防冻,到夏季疏果、秋季施肥,每个环节都有王委员指导,果子的品质一年比一年好。”侯耀说,他今年种植了20多亩“张仁一号”,因为管护得好,较往年增收了8000多元。
在王秀荣委员看来,将小杏扁做成大产业,不仅能带动更多群众稳定增收,还能守护好这片土地的绿色生态。“今年,我提交了关于促进杏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内容涉及推广晚花抗冻品种、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深加工产业链等,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复。”王秀荣委员说,接下来,她计划带领团队进一步优化品种特性,提升杏扁的品质和附加值,让小杏扁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金果果”。
来源:《河北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