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业集团广告部
    专业 快速 低价
  • 联系电话
    400-6055-150

优秀论文推荐:孟子仁政思想的当代实践创新

■冯希

中华文明对于治国理念的探索如同江河奔流般从未停歇,两千年前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如同火种,在当代政治实践中不断淬炼升华。

“民贵君轻”的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执政实践深刻汲取了孟子“民为贵”思想的核心精髓,将“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使“民惟邦本”有了坚实的制度依托,遍布城乡的人大代表联络站让田间地头的民意能够直达国家议事殿堂,五年规划制定过程中数十万条民众建议的征集吸纳过程,生动诠释着“谋及庶人”的现代实践。基层协商民主的创新实践赋予古老智慧新的生命力,社区议事厅里的激烈讨论,乡村振兴项目听证会上的热烈发言,都在延续着“集思广益”的治理传统。民法典对私人财产权的全方位保护,既实现了孟子的治国理想,又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产权制度。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到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从民生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到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无不彰显着对民众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民生诉求的积极回应。

“制民之产”的现代诠释。革命战争年代,革命队伍每到一地就着手解决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这实际上是对孟子“制民之产”主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彻底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人民政府致力于扫除文盲、普及基本医疗、改善卫生条件,这些举措极大地保障了底层民众的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并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努力,与孟子强调统治者应“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的施政原则高度契合。进入新时代,消除绝对贫困的壮举将“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千年理想真正变为现实,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各项惠民政策精准直达最需要的群体。这些实践创新既坚守了“解民之忧、纾民之困”的初心,又实现了从保障基本生存到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性跨越。

“明人伦”的思想超越。在当代,教育公平政策的深化实践已经超越了孟子所倡导的“明人伦”的伦理教化目标,进一步将教育视为实现“得民心”与“养民力”双重使命的关键途径。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这深刻践行了孟子所言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事。同时,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年龄与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孟子所期望的“教民”的深度与广度。教育内容的革新注重培养兼具传统美德与现代素养的公民,致力于塑造孟子理想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并赋予其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内涵。(作者单位: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来源:济宁日报 https://www.baoye100.com/baozhi/shandong/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