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售卖美缝产品的小毕,手下有10来个美缝工,他则负责找订单对接客户,“年尾忙,这些天,工作订单都排满了。”
小毕1991年出生,老家吉林。
“我小时候没怎么读书,高中毕业后去上海拜师学艺做装修,出师后就自己出来干了。”小毕直言不讳,2018年来杭州,那时候,美缝行业竞争少,生意好时一个月可以拿3-4万月薪,“比坐办公室的上班族挣得要多。”
但很快小毕发现了一个道理:一个美缝工人再怎么吃苦,一天干15个小时,一个月能挣四万块钱。如果带团队,给10个师傅介绍订单,一个师傅给1000元介绍费,一天就能挣1万元。他很快转变路径,给一些夫妻档的美缝工人介绍订单,收取一定的介绍费。
2019年前,江浙沪装修生意红火,小毕趁势而上,赚了一笔。
“美缝行业是装修工种中门槛最低的,找师傅学上几个月就能出师。也可以花点钱买一些材料,通过视频自学。”小毕说,2019年前赚钱容易,2019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美缝行业,特别是2023年,“卖保险的、卖手机、卖电脑的人都转行来做美缝,加剧了行业内卷。”
薪资出现下滑,去年小毕每个月最多赚到2万块钱。
而单干的美缝工人,比如1996年出生的小钟,一个月拿一万多薪资。“初出茅庐的美缝师傅每个月能有8000元以上的工资,平均水平是一万多元一个月,一个月能接上20-30个订单。”
除了爸爸妈妈知道他做美缝外,小毕对亲朋好友的询问,总是一句回答,“搞点装修工作。”
为什么不愿意说?“还是觉得自己的工作不体面。比如我要是穿着工作服出入小区,保安总会拦下我问来问去。但是如果我穿其他衣服,就没那么多问题。”小毕说,虽然这一行赚钱,但还是有一些心理包袱。
小毕一位朋友,本科生,询问他有没有工作可以介绍。小毕兴冲冲介绍他来自己这里干活,朋友摆手拒绝。小毕很理解这种心理,“他放不下架子,蓝领虽然不比坐办公室的挣得少,但毕竟还是两条不同的路。”
小毕说他也有心理包袱,是一点点在工作中慢慢和解后才看淡的。
年纪更小一点、1996年出生的小钟,对“体面”二字嗤之以鼻。
和他年纪差不多大的同伴陆续进厂,只有他主动选择出来做装修工。“我就是想要赚更多才选择做工人,凭自己的劳动赚钱,有什么难看不难看,我觉得都挺光荣的。”
小钟已经成家,娃三岁,在杭州生活。工人的生活让他感觉自由,想赚钱拼命干活,想休息就给自己放假。
1992年出生的装修工人小吴也觉得,生活是拼出来的,“我们装修工人一个月只休息两三天,弯着腰,累出腰病了,赚到钱就行了,面子不值钱,生活更重要。”
虽然处于同一求职市场,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职业教育和素质学历教育之间的心理鸿沟仍然不小。小毕说,周围的装修同行,基本上是初高中毕业,大专毕业少许,几乎没有本科生。
90后装修工人们,也面临着行业内的难题。
小钟认为转行是未来的不二选择,“我们虽然现在可以挣一万多一个月,年纪大了怎么办,那时候体力跟不上,手也会发抖。”他计划未来能开一家小店,守着店过日子。
“年纪大了,竞争力会减弱,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小吴认为,装修行业带来一些职业病,比如身体疼痛。而且,现在他慢慢感觉干不动了,身体吃力,“是该着手转行的时候了。”
每一年,杭州人民职业学校校长金卫东都会收到来自父母的询问,是读职业教育还是基础教育。
“我自己教授专业是幼儿保育、文秘工作、会展设计,是直面职业需求的课程。”金卫东说,目前就业率是100%,升学去大专学习的学生很多。而职业教育和普通大学的区别是,大学更专注学科领域,素质教育。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道路很明确,更专注于就业。
“从职校出来的学生,去当文秘,做会展设计,并不会和学科教育出来的学生薪资有差距。”金卫东说,年轻人进入工作岗位就会发现,身份区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从前,同龄人中百分之二三十是大学生,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同龄人中百分之六七十是大学生,大学生比例不断上调,202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已达到1076万。
现实在变,观念也需随之转变。“如今提倡淡化学历,崇尚技能。国家需要技能型人才,一些技能型岗位紧缺,如果年轻人都希望去做高大上的工作,会造成结构性就业难。大学生要学会淡化学历,强化技能。”
熊丙奇预测,随着出生人口的变化,十年之后,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会高于学术型人才。而且,技能型岗位的地位、待遇正在逐步提高,“只是一些把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的偏见和成见,还需要时间扭转。为了让更多人有尊严的就业,需要加强职业权利和待遇保障,消除对职业歧视,推动就业观念转变。”
来源:潇湘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