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业集团广告部
    专业 快速 低价
  • 联系电话
    400-6055-150

传承创新谋发展 红色光谱耀微湖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旭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1956年,由刘知侠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铁道游击队》火遍全国,作为电影插曲,这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以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朗朗上口的优美旋律和乡土化的审美意象成为传唱不衰的红色经典。

烽烟远去,精神不息。微山县以传承发扬微山湖红色文化根脉为总引擎,聚焦建强红色堡垒、塑造红色队伍、打造红色产业、弘扬红色文化、选树红色典型等创新发展方略,活用红色资源,提升改造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打造“重走湖上秘密交通线”体验式教学线路,形成了以红色为底色、“文旅+”多业协同的全域振兴格局。

从敌后抗战到红色经典

不屈意志铸就精神史诗

这是一部英勇无畏与灵活智慧并存的抗战史诗。1938年至1945年期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以芦苇密布、河道交错的微山湖区为依托,在洪振海、刘金山两任队长的带领下迅速壮大。1940年2月,鲁南铁道队正式成立,英勇的游击队员们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不断对枣庄、临城等日军铁路枢纽展开破袭作战。闯火车、炸桥梁、惩处汉奸顽伪,对日军的人员、物资调动造成重大困难,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与八路军敌后战场的作战行动,成为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在铁路沿线打击敌人的同时,游击队还建立起一条稳固的“湖上交通线”,先后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萧华等我党我军重要领导人穿越日军封锁,让“湖上交通线”成为连接延安与山东、华中地区的重要通道。其中仅1942年至1944年,铁道游击队与抗战军民就护送千余名干部往返延安,未出现一次差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2月1日,鲁南军区铁道大队在沙沟接受日军投降,成为全国唯一一支接受日军正式投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解放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解散,骨干力量并入华东野战军,跟随人民军队南征北战,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而湖区军民英勇的抗战故事,也走进了一位年轻作家的视野。1943年,刘知侠随文工团调到山东省文协,也是在这一年,他在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的“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上结识了来自微山湖区的“飞虎”英雄们。“劫布车”、“打洋行”、“击毙特高课长高岗”、“王家三妯娌智斗日军”、“陈二嫂智护秘密文件”……“飞虎队”和湖区群众军民一体的抗战决心、机智灵活的斗争策略、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这位年轻作家心潮澎湃、夜不能寐。随后,刘知侠先后两次穿越日军封锁线,到达枣庄和微山湖区,与抗战军民们同吃同住,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积累了大量素材。

1954年1月,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刘洪、鲁汉……书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带着鲜活的生命力走入大众视野,随后又在1956年被搬上大银幕,伴着《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悠扬旋律火遍大江南北。

从全县后进到全国试点

“以红育村”续写精神谱系

8月的微山岛正是旅游旺季,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亲水、赏荷、品渔家美食,还感受抗战精神、红色文化的洗礼与感召。

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高达37.77米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以帆船造型出现,象征着革命航船乘风破浪、永不迷航。纪念碑正面镌刻着由原国家副主席王震题写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八个大字,成为岛上最受欢迎的“打卡点”。纪念碑前方,《铁道雄风》《微湖曙光》两组群雕相对耸立,分别刻画了游击队员们战斗在铁道线上和胜利归来后的场景。2021年,铁道游击队纪念馆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原先独立的东西两个场馆进行了贯通设计,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全景式展现了铁道游击队抗敌斗争、文学创作、搬上银幕以及微山人民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修水利、通道路、建工业,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历程,设置了互动体验区与知识问答等环节,整个浏览参观过程更加完整、沉浸。

纪念馆外,英雄故事与红色血脉早已浸透这片土地,耳畔口口相传的动人情节与爱国精神具象为发展与振兴的时代主题。

走进杨村,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公园、红色展馆、红色文化服务中心等8处红色阵地分布其间,由“芦荡风云”“重走秘密交通线”等体验教学课程组成的“红色杨村一日游”精品线路,将抗战史实、战斗遗迹、英雄故事等红色资源有机串联,带领游客看红色展馆、听红色故事、住红色民宿,触摸抗战精神的磅礴脉动。

“我父母都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的老党员、老干部,红色家风的浸润,让我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与使命。”杨村党支部书记殷昭祥把自己当做红色精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在工作中一心为公,当好群众的带头人。”2014年,殷昭祥响应组织的号召,从微山岛轮渡公司副经理岗位上辞职,回村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以党建为抓手,成立合作社、发展新业态,发掘红色文旅资源、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编撰《红色杨村记忆档案》、创作红色话剧《微山湖》、组建“红色小导游”志愿服务队。“以红育村”的发展思路让这座湖畔小村庄一跃成为中组部创建的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强劲的发展动能,以自己方式连接起历史与现实,续写着红色精神谱系的传奇。

从资源保护到创新发展

全域振兴凸显红色底蕴

“作为微山人,我是听着铁道游击队的故事长大的,通过今年暑假的志愿活动,以前零散的故事有了一个系统性梳理。”这个暑假,对于大二学生赵国言来说仿佛上了一堂“红色教育”的大课,“英雄的故事从未远离,红色精神从书本照进现实,有了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也让我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意义和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所肩负的使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近年来,微山县依托微山湖区丰富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微山湖党性教育基地打造成为全市唯一一处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于一身的党性教育教学基地;构建红色发展格局,建设红色杨村,并串联水中琵琶、红润古留(含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驿站等)、沟南村、铁道游击队队部旧址等节点,形成主题鲜明的红色旅游线路。杨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古留村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借环湖路通车融入5A级景区与全域旅游片区,创新开发各种文艺党课、研学体验、红色文创,文旅融合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入选为中组部第二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通过红色场景打造、氛围营造与党性教育转化,持续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出大型红色实景演艺《芦荡烽火》,演出通过影视特效、红色歌曲、舞蹈和水面爆破等一系列表现形式,将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和微山湖区群众英勇、顽强的奋战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新增红色征途体验区,以微山岛红色资源为基底,通过现场教学和活动体验还原20世纪40年代微山湖区抗日武装与湖区渔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目前,微山岛红色片区已形成“红色教育+文旅体验”的融合发展模式,建成集党建培训、研学教育、红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80年来,“铁道游击队”作为中国抗战文学的经典“IP”,通过戏剧、电视、电影、记录片、连环画等形式与读者、观众见面,成为陶冶人心,荡涤灵魂的精神食粮。

传奇不老,精神永存。在这片被英雄情结与红色精神浸染的土地上,一代代微山人接过熊熊燃烧的精神炬火,投身于新时代的发展与建设浪潮中,微山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金属加工、船舶制造、生物医药、湖鲜水产、旅游开发、港口运输等一大批产业快速崛起,以红色精神唱响全域振兴,“微湖明珠”更加闪耀。

来源:《济宁日报》


推荐阅读:

济宁晚报登报电话_济宁晚报广告部

烟台晚报登报电话_烟台晚报广告部

潍坊晚报登报电话_潍坊晚报广告部

鲁北晚报登报电话_鲁北晚报广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