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星宇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我们已全面进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全媒体等为标志的数字化时代。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79.7%。这一深刻变革,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传播方式如印刷传媒、广播传媒等单向传播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迫切需要创新转型。本文基于数字化时代特征,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创新路径,旨在提升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数字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多维机遇
技术赋能:从单向传播到立体化渗透。数字化技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供了强大工具。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使理论传播从传统的文字、音频形式向沉浸式、交互式体验转变。全媒体技术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边界,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能够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具体。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打造的“AI古文字专家”便是技术赋能的典型案例,该技术应用于甲骨缀合实践,为学者提供关键支持。
主体扩展:从精英化到大众平权化。数字化时代打破了传统传播主体的限制,实现了从单一权威主体向多元平民主体的转变。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要由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者、发展者、阐释者和实践者承担,他们起着“形象代言人”的作用。而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代言者”。这种大众平权式传播主体机制极大地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力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活中被大众接受和传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
渠道融合:从单一媒介到全媒体矩阵。数字化时代带来了传播渠道的深度融合。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不断发展,人际媒介和信息媒介发生融合,社交媒体是其融合产物,它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一性与局限性,拓宽了人们的交流渠道。这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有效渠道。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包括数字、文本、图片、邮件、音频和视频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矩阵。
个性化传播:从“广种薄收”到精准推送。大数据技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能够实现精准化和个性化。传统的大众传播是粗放型、“广种薄收”式的传播,针对性不足、精准度不够。而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数据了解受众的个性,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并能根据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合理地掌控和设计个性化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这种个性化传播不仅提高了传播效率,也增强了传播效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更加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和认知特点。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传播主体权威性削弱与受众注意力分散。数字化时代的去中心化特点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权威性。每个人都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阐释、评判,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话语垄断优势,解构了理论话题。同时,信息超载问题也极为突出,大数据时代从来不缺乏信息,它扩大了信息量,但降低了信息“质”。面对海量的信息,整合是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吸引受众注意力,成为一大挑战。
内容碎片化与表面化倾向。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显著提升传播效率与覆盖面,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话语主体弱化且权威性下降、话语内容的浅层化与价值导向的多元化等挑战。短视频存在主题表达浅层化、叙事方式碎片化、价值追求娱乐化、议题设置市场化、内容生产同质化等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割裂成零散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影响传播效果。
算法风险与意识形态安全。大数据技术境遇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传播安全失控”的风险。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可能形成“信息茧房”,使受众长期接触单一观点,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传播。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技术、语言上的强势地位,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推行他们的价值观、民主观,搞文化霸权主义,封杀和围堵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这种背景下,如何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数字空间的主导地位,成为重要课题。
技术依赖与人文精神失衡。数字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还存在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内容深化的风险。虽然AI生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播效率,但在可信度、规范性上距离高质量人文研究的需求还有提升空间。如果一味追求技术形式而忽视理论内涵,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表面化、娱乐化,削弱其科学性和严肃性。如何实现技术与内容的平衡,是创新传播方式必须考虑的问题。
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
主体创新:构建多元协同的新型传播格局。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核心地位。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领导,确保传播的正确方向。其次,打造“二元一体”的智媒体传播权力体系,实现权威性与大众化的统一。一方面,发挥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大众传播者,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传播格局。复旦大学推出的“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3.0版”旨在实现“所有学科全面重塑人才培养体系,所有学位项目系统改革培养方案,所有本研课程逐一优化更新”,这为培养新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内容创新:实现理论性与生动性的统一。针对碎片化问题,要加强内容整合与深度解读。一方面,运用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技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容的可读性,如制作“一张图读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简明易懂的形式;另一方面,要保持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避免表面化。华北电力大学创建的全国首家“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和打造的“慧思政”智能服务平台,为内容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要立足新时代的文艺活动更新传播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人民大众,增强内容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技术创新:深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推动作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数据平台,培养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队伍,提升大数据驱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数据驱动传播新模式、跨界融合构建网络传播链、强化完善相关专用数据库、优化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环境”等方面,让大数据技术成为驱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引擎。
渠道创新: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针对渠道融合趋势,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矩阵。一方面,继续发挥传统媒介的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型传播工具,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特别是要重视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力量,通过“加强理论指导、强化系统集成、注重价值涵育、优化议题设置、重视内容把关”等环节,使短视频更好地赋能党的创新理论形象化传播。西南财经大学立项的“注意力争夺下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的算法风险防治研究”,正是对渠道创新中风险防控的有益探索。
人才培养创新:培育复合型传播队伍。数字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需要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培养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队伍,提高其数学运算与建模的能力、网络工程与分析能力、能够洞见事物本质的能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推动所有专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构建面向未来产业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这一经验值得推广。同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数字素养培训,提高其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理论传播的能力和水平。
结语
数字化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全新挑战。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需要从传播主体、内容、技术、渠道和人才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构建适合数字化时代的新型传播格局。要坚持技术赋能与内容深化并重,既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全媒体等新技术手段,又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既扩大传播主体范围,又确保传播的权威性和正确性;既适应碎片化传播趋势,又保持理论的内在完整性。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实效性,使党的创新理论在数字化时代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应用,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创新发展。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研究生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