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史晓萍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京长对口合作以来,我市与北京市不断创新人才智力交流形式,通过科技人才交流、专业人才培训、人才引领带动等方式,让合作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为我市加快建设革命老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注入不竭动力。
高校专家“智”助发展
“过去我们单打独斗,现在有了北大专家团队的加持,就像给技术研发装上了‘加速器’。”襄垣经开区山西华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安环经理郭华威感慨地说。
山西华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危废处理的企业,在遭遇技术体系存在致命短板的困境时,恰逢北大化学学院与襄垣经开区共建北大—长治襄垣化工联合实验室,于是,该公司成为首批受益者。
北大专家团队将实验室的氯乙烯无汞催化剂研究成果与企业危废焚烧场景相结合,重构了技术路线图。在实验室技术支持下,山西华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长治市科技重点研发项目“煤化工钼系催化剂选择性高效压力浸出工艺技术研究应用”。该项目可以实现钼元素的优先浸出或高选择性浸出,大幅提升浸出液品质,最终达到让燃煤挥发分析率增高,提高煤炭利用率的效果。
“目前,项目进入收尾冲刺阶段,预计年底正式投产。”郭华威介绍,投产后,年产值可达8亿元,带动200余人就业。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我市聚焦现代煤化工、半导体光电、医药健康、氢能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合作领域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北京高校人才科研优势,推动产业转型、绿色发展。
支医送教惠及民生
要让老区人民在医疗上长期受益,必须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借助京长对口合作契机,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与长医附属和济医院同步推进专家工作室建设,建成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太行国际心血管病创新诊疗中心及临床科研转化基地,让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常驻”长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医师、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宏教授,每月第三周星期四都会准时到和济医院坐诊、查房、指导手术,其余时间,带领团队通过线上会诊、远程手术示范,将先进技术“点对点”传递给和济医院的医生。
今年5月13日,北京小学长阳分校教师团队走进沁县红旗小学,开展“送教传情 筑梦同行”教研活动。在同课异构环节,沁县红旗小学青年教师王泽天与北京小学长阳分校骨干班主任、一级教师刘雨佳分别就《要下雨了》带领孩子们开启课堂探索之旅,呈现出别样的课堂模式。课后,两位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路,展现出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独特解读,让现场教师收获颇丰。
随着京长对口合作的持续深化,我市与北京市58对医疗机构、85对学校建立对口合作关系,设立专家名医工作室22个,建立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共建北大医疗潞安医院长治院区等,首都优质民生资源不断惠及老区百姓。
人才引育双向发力
京长对口合作以来,我市在引育人才上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发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走出去”。我市通过派出交流学习,培养一批管理骨干、技术骨干,把技术和经验带回来,让本土人才真正在家乡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长治高新区组织干部前往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参加培训,学习先进地区的管理经验;襄垣县组织相关企业到北京高校参加化工专题培训……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学习,促进本地人才开拓视野、提升能力,更好服务区域发展。
“引进来”。组建京长对口合作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柔性引进合作院士19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余志晟等88名专家颁发聘任证书,并设立北大、清华“太行英才”奖学金,依托“中国人才夏宫联盟”,推动更多优秀人才走进长治。
在互派挂职干部工作中,今年新增发改部门、文旅部门挂职干部,持续发挥挂职干部在项目建设、引资引智、文旅融合等方面牵线搭桥作用,促进京长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同续京长情,携手育英才。跨越600多公里架起的人才交流合作桥梁,将推动两地对口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谱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来源:《长治日报》
推荐阅读: